求助
陌上香远
2017年06月29日

冬美人肿么了?曾经清秀的你怎么就逐渐变成土肥圆了?😱😱照片1 2是现在的样子,3五月中旬,4四月初。




0
0
陌上香远:@KiddaHoo 嗯。我只是觉得奇怪,冬美人有这么矮胖的嘛,我是不是买到了假的冬美人……
KiddaHoo:现在倒是好看多了
成长记
小馒头331
2017年06月28日

今年第五朵

1
0
FieryFlame:@小馒头331 太好啦,谢谢🙏🙏
小馒头331:@FieryFlame 上海不会冻死
小馒头331:上海不会
FieryFlame:@小馒头331 ebay上都没得卖.... 等我回国再背吧…… 这个室外会冻死不?
小馒头331:@FieryFlame 绿手指的多肉大全里应该就有
显示更多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6月23日

刚到昆山时,我还是毕业不久囊中羞涩的青年工人。从单位宿舍步行到上班的地方,大约需要五六分钟。天天这样行过,跟路边理发店、水果店、书报亭、便利店的老板,看大门的老头,算命先生和修鞋师傅,一一熟悉起来。这个小区大概是某军工厂或铁道部的家属区,留下“二零二弄”这样一个莫名的代号。我的一些同事,他们的上一辈正是支援铁路、军工或电厂建设,退休后安置此地的。从建国初期到最近三十年,昆山涌入许多外来人口。老黄也是其中之一。

老黄来自安徽砀山。夫妻俩在小区进口路旁,开了一家水果店。老黄每日清晨骑着一辆三轮车,到城市西郊批发市场进货;他妻子就守在店里,每天开到很晚才打烊,日子过得琐碎而忙碌。进进出出的人极多,老黄夫妻既能吃苦,做人做事又颇为实诚,生意自然红火。两口子住在还未拆迁的老房子里,房租比一般的楼房便宜。
店前有一小块空地,西北侧有一棵#琼花 树。每年四五月,树上开满绣球般大小的白色花朵。每次走进小区,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老黄一边忙着招呼客人,推销刚上市的西瓜、樱桃、红龙果,一边跟我聊天。说起安徽老家的儿子,老黄颇为自豪,说是成绩在当地高中还不错,发挥得好的话,能上一个重点大学呢。儿子上了大学后,就得工作,就得买房成家娶媳妇,紧接着还要生孙子。想到这些“迫在眉睫”的事情,老黄干起活来就很有动力。每天起早贪黑,也不说累。得知我们单位经常需要水果,他便想方设法去求人,让他做成这笔生意。
老黄常骑着他的电动三轮车,跟着一帮老乡去高铁站附近跑黑车。有一次,我从外地出差回来,正好碰上下班高峰,等了许久也没有出租车。正在四处张望,突然一辆带着绿色车篷的三轮车停在面前。老黄歪着头、咧着嘴对我笑着说,快上车,快上车,警察要来了!他带着我从铁路桥下一个不知名小路过去,很快回到住地。他说,跑黑车是一笔好买卖,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两三百块钱,比卖水果还划算,没啥成本,但眼睛要尖,不能被城管逮着了。我之前对高铁附近四处流窜的黑车司机有些成见。得知老黄也是其中之一,感觉似乎又有些不同。
每天黄昏,琼花树下摆了一张矮桌两张板凳,老黄两口子就着一两道菜,一人一瓶啤酒,喝得有滋有味。进出的人们看见这情形,无形中似乎也增加了食欲。许多人架起了锅,整个小区都沉浸在世俗烟火里。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菜肴很丰盛,天天有鱼有肉。跟他聊起,原来是儿子放暑假过来了。老黄给孩子买了电脑手机,儿子天天躲在房间里玩,也不愿出来帮忙。女儿倒是忙前忙后的。
在这里住了三年多,我终于拥有自己的房子。搬家那天,老黄破例没去跑黑车,上下楼梯好几趟,帮我把行李从楼上搬下来,又用三轮车拉到郊区新房。老黄看着我的房子说,真好啊,我也要回去盖房了,这里再好,毕竟不能安家啊,老了还是要回去的。老黄没有很快回去,不久后他也搬走了。小区门口开了一家超级连锁水果店,种类繁多价格也不贵,许多老主顾渐渐不再上门。他另寻了一处店面,带阁楼的门面房,一楼做生意,二楼居家,这样能节省开支。
去年琼花开放的季节。我和妻子走过以前住过的小区,看到树上大片大片的洁白花瓣,如玉盘般开得正盛。妻子说,你看中间的花是黄色的呢。我走近仔细观看,只见雪白花瓣中央,立着一根根细细的淡黄色花柱,还有一股沁人香味。树后是一家重新装修过的水果店,内墙四周贴满反光玻璃,日光灯管发出森森白光。一个年轻老板坐在门口,一脸茫然,望着远处。那是一张陌生面孔。

老黄来自安徽砀山。夫妻俩在小区进口路旁,开了一家水果店。老黄每日清晨骑着一辆三轮车,到城市西郊批发市场进货;他妻子就守在店里,每天开到很晚才打烊,日子过得琐碎而忙碌。进进出出的人极多,老黄夫妻既能吃苦,做人做事又颇为实诚,生意自然红火。两口子住在还未拆迁的老房子里,房租比一般的楼房便宜。
店前有一小块空地,西北侧有一棵#琼花 树。每年四五月,树上开满绣球般大小的白色花朵。每次走进小区,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老黄一边忙着招呼客人,推销刚上市的西瓜、樱桃、红龙果,一边跟我聊天。说起安徽老家的儿子,老黄颇为自豪,说是成绩在当地高中还不错,发挥得好的话,能上一个重点大学呢。儿子上了大学后,就得工作,就得买房成家娶媳妇,紧接着还要生孙子。想到这些“迫在眉睫”的事情,老黄干起活来就很有动力。每天起早贪黑,也不说累。得知我们单位经常需要水果,他便想方设法去求人,让他做成这笔生意。
老黄常骑着他的电动三轮车,跟着一帮老乡去高铁站附近跑黑车。有一次,我从外地出差回来,正好碰上下班高峰,等了许久也没有出租车。正在四处张望,突然一辆带着绿色车篷的三轮车停在面前。老黄歪着头、咧着嘴对我笑着说,快上车,快上车,警察要来了!他带着我从铁路桥下一个不知名小路过去,很快回到住地。他说,跑黑车是一笔好买卖,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两三百块钱,比卖水果还划算,没啥成本,但眼睛要尖,不能被城管逮着了。我之前对高铁附近四处流窜的黑车司机有些成见。得知老黄也是其中之一,感觉似乎又有些不同。
每天黄昏,琼花树下摆了一张矮桌两张板凳,老黄两口子就着一两道菜,一人一瓶啤酒,喝得有滋有味。进出的人们看见这情形,无形中似乎也增加了食欲。许多人架起了锅,整个小区都沉浸在世俗烟火里。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菜肴很丰盛,天天有鱼有肉。跟他聊起,原来是儿子放暑假过来了。老黄给孩子买了电脑手机,儿子天天躲在房间里玩,也不愿出来帮忙。女儿倒是忙前忙后的。
在这里住了三年多,我终于拥有自己的房子。搬家那天,老黄破例没去跑黑车,上下楼梯好几趟,帮我把行李从楼上搬下来,又用三轮车拉到郊区新房。老黄看着我的房子说,真好啊,我也要回去盖房了,这里再好,毕竟不能安家啊,老了还是要回去的。老黄没有很快回去,不久后他也搬走了。小区门口开了一家超级连锁水果店,种类繁多价格也不贵,许多老主顾渐渐不再上门。他另寻了一处店面,带阁楼的门面房,一楼做生意,二楼居家,这样能节省开支。
去年琼花开放的季节。我和妻子走过以前住过的小区,看到树上大片大片的洁白花瓣,如玉盘般开得正盛。妻子说,你看中间的花是黄色的呢。我走近仔细观看,只见雪白花瓣中央,立着一根根细细的淡黄色花柱,还有一股沁人香味。树后是一家重新装修过的水果店,内墙四周贴满反光玻璃,日光灯管发出森森白光。一个年轻老板坐在门口,一脸茫然,望着远处。那是一张陌生面孔。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6月23日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这是古人赞美棉花的诗句。千百年来,人们能安度严冬,少不了棉花的功劳。因此在国外,棉花的外号叫“太阳的孩子”。

棉花,大部分为野生种,只有4个是栽培种,即:亚洲棉、非洲棉、海岛棉和陆地棉。印度人种棉花的历史最久,公元一千年左右,那里的棉花种植已很发达,株高多在半米至一米半,株高两米以上的叫“木棉”。柬埔寨因其生长有过屋高的木棉,所以有“高棉王国”的称号。欧洲大约在两千年前才首次见到棉花,在这以前,欧洲曾有个关于“羊树”的传说。说的是东方有一种奇特的“树”,这种树上结一种果子,很像绵羊,有四条腿一个尾巴,它身上还覆盖着一种白色的绒毛,这种植物狼最爱吃。直到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后,才留下这样的记载:“印度有树生羊毛,柔白而佳美,土人用以织布缝衣。”
古代,我国人民的衣着原料不是棉花,而是蚕丝和麻类。直到十三世纪以后,才在长江流域种植较多的棉花,至明代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才以压倒的优势替代了丝棉。元代农学家王祯在他的《农书·木棉序》里说,木棉“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功,得御寒之益。”
我国古代种植的棉花,一路是由阿拉伯经波斯(今伊朗)、巴基斯坦,传入我国新疆吐鲁番,再到西北各地。另一路是由印度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地,进入我国云南大理,向北入陕西、河南。再一路则是由越南传入我国海南岛,再经广东、福建沿海到达江苏、浙江一带。无怪乎早在东汉南北朝,西南边疆和海南岛的兄弟民族就已生产一种以棉花为原料的白叠花布,并将其作为礼品,赠送给当时内地汉族的官员。《尚书·禹贡》中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句子。卉服,就是棉花做的一种衣服。宋人艾可叔在他的《木棉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弹花纺织图。诗云:“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
当严寒降临,大地冰封雪飘之际,人们就会深深地感受到棉花的恩惠。是它,以自己柔软的身体维护着人们不受寒冬之苦;夜里,又把人们带进温馨甜蜜的梦乡。外国人之所以把棉花称为“太阳的孩子”,是有其道理的,这比喻充满敬意而又极为亲切。

棉花,大部分为野生种,只有4个是栽培种,即:亚洲棉、非洲棉、海岛棉和陆地棉。印度人种棉花的历史最久,公元一千年左右,那里的棉花种植已很发达,株高多在半米至一米半,株高两米以上的叫“木棉”。柬埔寨因其生长有过屋高的木棉,所以有“高棉王国”的称号。欧洲大约在两千年前才首次见到棉花,在这以前,欧洲曾有个关于“羊树”的传说。说的是东方有一种奇特的“树”,这种树上结一种果子,很像绵羊,有四条腿一个尾巴,它身上还覆盖着一种白色的绒毛,这种植物狼最爱吃。直到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后,才留下这样的记载:“印度有树生羊毛,柔白而佳美,土人用以织布缝衣。”
古代,我国人民的衣着原料不是棉花,而是蚕丝和麻类。直到十三世纪以后,才在长江流域种植较多的棉花,至明代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才以压倒的优势替代了丝棉。元代农学家王祯在他的《农书·木棉序》里说,木棉“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功,得御寒之益。”
我国古代种植的棉花,一路是由阿拉伯经波斯(今伊朗)、巴基斯坦,传入我国新疆吐鲁番,再到西北各地。另一路是由印度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地,进入我国云南大理,向北入陕西、河南。再一路则是由越南传入我国海南岛,再经广东、福建沿海到达江苏、浙江一带。无怪乎早在东汉南北朝,西南边疆和海南岛的兄弟民族就已生产一种以棉花为原料的白叠花布,并将其作为礼品,赠送给当时内地汉族的官员。《尚书·禹贡》中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句子。卉服,就是棉花做的一种衣服。宋人艾可叔在他的《木棉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弹花纺织图。诗云:“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
当严寒降临,大地冰封雪飘之际,人们就会深深地感受到棉花的恩惠。是它,以自己柔软的身体维护着人们不受寒冬之苦;夜里,又把人们带进温馨甜蜜的梦乡。外国人之所以把棉花称为“太阳的孩子”,是有其道理的,这比喻充满敬意而又极为亲切。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