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唐菖蒲大蓑蛾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该虫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等地。寄主除有唐菖蒲外,还有腊梅、梅花、向日葵、月季、蔷薇、牡丹等花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还嚼食茎干表皮,吐丝缀叶成囊,躲藏其中,头伸出囊外取食。
形态特征
雌成虫纺锤形,蛆状,乳白色至乳黄色。头极小。雄成虫翅展35-44毫米,体翅暗褐色,密披绒毛。触角羽状。前后翅褐色,近外缘有4-5个透明斑。
卵近圆球形,初为乳白色,后变为淡黄棕色。虫囊内卵堆圆锥形,上端呈凹陷的球面状。
初孵幼虫体扁圆形,老熟幼虫,雌虫黑色,体粗大;雄虫黄色,较小。虫囊纺锤形,取食时囊的上端有1条柔软的颈圈。雄囊的下部较细,雌囊则较大。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1代,少数生有2代。以老熟幼虫在虫囊内越冬。5月上旬化蛹,5月中下旬 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雌成虫经交配后在囊内产卵,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随风吐丝扩散,取食叶肉。该虫喜高温、干旱的环境,所以在高温干旱的年份里,该虫为害猖獗,幼虫耐饥性较强。
防治方法
(1)冬季整枝修剪时,摘除虫囊,消灭越冬幼虫。
(2)利用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3)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伞裙追寄蝇等。
(4)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该虫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等地。寄主除有唐菖蒲外,还有腊梅、梅花、向日葵、月季、蔷薇、牡丹等花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还嚼食茎干表皮,吐丝缀叶成囊,躲藏其中,头伸出囊外取食。
形态特征
雌成虫纺锤形,蛆状,乳白色至乳黄色。头极小。雄成虫翅展35-44毫米,体翅暗褐色,密披绒毛。触角羽状。前后翅褐色,近外缘有4-5个透明斑。
卵近圆球形,初为乳白色,后变为淡黄棕色。虫囊内卵堆圆锥形,上端呈凹陷的球面状。
初孵幼虫体扁圆形,老熟幼虫,雌虫黑色,体粗大;雄虫黄色,较小。虫囊纺锤形,取食时囊的上端有1条柔软的颈圈。雄囊的下部较细,雌囊则较大。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1代,少数生有2代。以老熟幼虫在虫囊内越冬。5月上旬化蛹,5月中下旬 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雌成虫经交配后在囊内产卵,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随风吐丝扩散,取食叶肉。该虫喜高温、干旱的环境,所以在高温干旱的年份里,该虫为害猖獗,幼虫耐饥性较强。
防治方法
(1)冬季整枝修剪时,摘除虫囊,消灭越冬幼虫。
(2)利用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3)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伞裙追寄蝇等。
(4)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唐菖蒲小造桥虫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该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除有唐菖蒲外,还有蜀葵、扶桑、木槿、百日草、芙蓉、柑橘、锦葵、大红花、七里香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蚕食叶片为害,受害叶片呈缺刻状,仅留叶脉。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为橙黄色,鲜艳的斑纹生有4条横行波纹,近前缘中部有一椭圆形白斑。足灰褐色。
幼虫呈叶绿色,并生有褐色毛,亚背线、气门上线及下线均为白色。胸足3对,尾足1对,体各节有1小型白斑。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3代,以蛹越冬。成虫白天潜伏阴暗处,日落开始交尾,卵产于叶背,孵化后嚼食叶片。3龄后,白天活动少,一般是在夜间活动。老熟幼虫吐丝卷叶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可进行人工捕杀幼虫。
(3)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该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除有唐菖蒲外,还有蜀葵、扶桑、木槿、百日草、芙蓉、柑橘、锦葵、大红花、七里香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蚕食叶片为害,受害叶片呈缺刻状,仅留叶脉。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为橙黄色,鲜艳的斑纹生有4条横行波纹,近前缘中部有一椭圆形白斑。足灰褐色。
幼虫呈叶绿色,并生有褐色毛,亚背线、气门上线及下线均为白色。胸足3对,尾足1对,体各节有1小型白斑。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3代,以蛹越冬。成虫白天潜伏阴暗处,日落开始交尾,卵产于叶背,孵化后嚼食叶片。3龄后,白天活动少,一般是在夜间活动。老熟幼虫吐丝卷叶作茧化蛹。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可进行人工捕杀幼虫。
(3)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香石竹烟夜蛾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除为害香石竹外,还为害扶郎花、菊花、月季、万寿菊等花卉。
主要是以幼虫钻蛀花蕾及危害叶片,最后导致落花、落蕾和不开花。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27-35毫米;翅黄褐色,前翅有明显的环状纹和肾状纹,内侧1线末端达肾状纹正下方,亚外缘呈锯齿形,在第二中脉处内弯。环状纹近圆形,中央有1褐色圆斑;肾状纹为褐色圈,圈中有一大型褐斑。后翅外缘有褐色带,其内侧中部较向内凹,有黄褐色锯齿形纹。
卵:扁球形,长0.4-0.5毫米,乳黄色,有明显的卵孔,卵壳上有网状纹。
老熟幼虫体长30-35毫米。头部黄色,有不规则的网状斑。气门片褐色,体上小刺呈圆锥状小点。
蛹:体长15-18毫米,黄绿色至黄褐色;腹部末端各刺基部相连。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2-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春5月上旬成虫羽化,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晚交尾,次日产卵,一般将卵产在嫩叶表皮下、叶脉内。幼虫于5-6月开始危害,昼伏夜出,有假死和转移危害的习性;将一直危害到10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入土吐丝结泥土化蛹其中。该虫喜温暖湿润的环境。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冬季翻耕土壤,消灭土中虫蛹。
(2)物理防治 根据其有趋光性,可悬挂黑光灯,诱捕成虫。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除为害香石竹外,还为害扶郎花、菊花、月季、万寿菊等花卉。
主要是以幼虫钻蛀花蕾及危害叶片,最后导致落花、落蕾和不开花。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27-35毫米;翅黄褐色,前翅有明显的环状纹和肾状纹,内侧1线末端达肾状纹正下方,亚外缘呈锯齿形,在第二中脉处内弯。环状纹近圆形,中央有1褐色圆斑;肾状纹为褐色圈,圈中有一大型褐斑。后翅外缘有褐色带,其内侧中部较向内凹,有黄褐色锯齿形纹。
卵:扁球形,长0.4-0.5毫米,乳黄色,有明显的卵孔,卵壳上有网状纹。
老熟幼虫体长30-35毫米。头部黄色,有不规则的网状斑。气门片褐色,体上小刺呈圆锥状小点。
蛹:体长15-18毫米,黄绿色至黄褐色;腹部末端各刺基部相连。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2-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春5月上旬成虫羽化,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晚交尾,次日产卵,一般将卵产在嫩叶表皮下、叶脉内。幼虫于5-6月开始危害,昼伏夜出,有假死和转移危害的习性;将一直危害到10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入土吐丝结泥土化蛹其中。该虫喜温暖湿润的环境。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冬季翻耕土壤,消灭土中虫蛹。
(2)物理防治 根据其有趋光性,可悬挂黑光灯,诱捕成虫。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香石竹棉铃虫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该虫为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杂食性,寄主有香石竹、扶郎花、万寿菊、木槿、百日草、向日葵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钻蛀花蕾,咬食花朵及嫩梢上的新叶为害,造成落蕾、落花,最后导致叶片缺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6-40毫米。雌蛾黄褐色,前翅赤褐色。雄蛾灰褐色,触角丝状,黄褐色。中横线由肾状纹下斜伸至翅后缘,末端达环状纹的正下方。外横线斜向后伸达肾状纹正下方。
卵: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卵壳上有纵横网格。
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大,有淡绿色、绿色、淡红色、黑紫色等,两根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甚至通过前胸气门,体表布满褐色和灰色小刺,小刺长而尖,底座较大。体壁显得较粗厚。
蛹:体长17-21毫米,纺锤形,黄褐色。腹部第5-7节的背面和腹面密布半圆形刻点,腹末端有臀刺两根。
发生规律
年发生量各地不一,云南大部分地方一年发生4-5代,南部及西南部边远地区和低热河谷地区,一年可发生6-7代。都是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温度在15度以上时,成虫开始羽化,羽化期可延长1个多月,有世代重叠的现象。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栖息在植株丛间,傍晚活跃,集中在开花植物上吸食花蜜。雌蛾将卵产在嫩叶、嫩梢、果萼、茎基等处,初孵幼虫取食嫩叶和小花蕾,被害部分残留表皮,形成小凹点,2-3龄时吐丝下垂分散为害花蕾及花。老熟幼虫入土内3-9厘米处筑土室化蛹。蛹期9-15天,10中下旬仍可见到成虫。
防治方法
(1)根据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园地进行轮作,在冬季进行翻耕,可杀死部分越冬蛹。在幼虫孵化期,也可人工捕杀。
(3)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该虫为世界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杂食性,寄主有香石竹、扶郎花、万寿菊、木槿、百日草、向日葵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钻蛀花蕾,咬食花朵及嫩梢上的新叶为害,造成落蕾、落花,最后导致叶片缺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6-40毫米。雌蛾黄褐色,前翅赤褐色。雄蛾灰褐色,触角丝状,黄褐色。中横线由肾状纹下斜伸至翅后缘,末端达环状纹的正下方。外横线斜向后伸达肾状纹正下方。
卵: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卵壳上有纵横网格。
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大,有淡绿色、绿色、淡红色、黑紫色等,两根前胸侧毛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甚至通过前胸气门,体表布满褐色和灰色小刺,小刺长而尖,底座较大。体壁显得较粗厚。
蛹:体长17-21毫米,纺锤形,黄褐色。腹部第5-7节的背面和腹面密布半圆形刻点,腹末端有臀刺两根。
发生规律
年发生量各地不一,云南大部分地方一年发生4-5代,南部及西南部边远地区和低热河谷地区,一年可发生6-7代。都是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温度在15度以上时,成虫开始羽化,羽化期可延长1个多月,有世代重叠的现象。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栖息在植株丛间,傍晚活跃,集中在开花植物上吸食花蜜。雌蛾将卵产在嫩叶、嫩梢、果萼、茎基等处,初孵幼虫取食嫩叶和小花蕾,被害部分残留表皮,形成小凹点,2-3龄时吐丝下垂分散为害花蕾及花。老熟幼虫入土内3-9厘米处筑土室化蛹。蛹期9-15天,10中下旬仍可见到成虫。
防治方法
(1)根据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2)园地进行轮作,在冬季进行翻耕,可杀死部分越冬蛹。在幼虫孵化期,也可人工捕杀。
(3)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茉莉叶野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主要以幼虫取食茉莉花叶片,有时也为害花蕾和嫩枝。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留下一层半透明的表皮。长大后将叶片吃成洞孔或咬成缺刻。也能啃食小枝皮层,引起叶片枯黄脱落,整枝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9~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全体深褐色,腹面淡黄。复眼黑褐。触角丝状。下唇须向上弯曲。前翅狭三角形,每翅有10个形状各异的透明白斑。后翅宽三角形,每翅有5个形状不同的透明白斑,基部白斑呈钩状,最粗大。腹部各节后缘中央及两侧鳞毛呈黄白色斑块。雄蛾腹部细长,静止时向上翘。
卵 椭圆形,长0.9~1.1毫米,卵面稍隆,具网状纹。
幼虫 全体绿色,头黄褐,老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各体节毛片边缘灰黑色,刚毛基部漆黑色。
蛹 初呈绿色,后转淡黄绿色,长约12~14毫米。
发生规律
在南方一年发生10代,以幼虫越冬。成虫3~4月间出现,白天静伏,夜晚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面上,也有产于叶背和小枝上。卵块产,呈鱼鳞状排列,每头雌虫可产卵50~200粒。幼虫初时群集,三龄后扩散,常将枝叶连缀一起,隐藏其中,取食为害。秋季为害较烈。
防治方法
1、早春清园,扫除枯枝落叶,烧毁,以消灭越冬虫源。
2、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天敌,放卵寄生蜂,使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等。
3、药剂防治。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防治时,针对卷叶危害特点,需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才能保证药效。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主要以幼虫取食茉莉花叶片,有时也为害花蕾和嫩枝。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留下一层半透明的表皮。长大后将叶片吃成洞孔或咬成缺刻。也能啃食小枝皮层,引起叶片枯黄脱落,整枝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9~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全体深褐色,腹面淡黄。复眼黑褐。触角丝状。下唇须向上弯曲。前翅狭三角形,每翅有10个形状各异的透明白斑。后翅宽三角形,每翅有5个形状不同的透明白斑,基部白斑呈钩状,最粗大。腹部各节后缘中央及两侧鳞毛呈黄白色斑块。雄蛾腹部细长,静止时向上翘。
卵 椭圆形,长0.9~1.1毫米,卵面稍隆,具网状纹。
幼虫 全体绿色,头黄褐,老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各体节毛片边缘灰黑色,刚毛基部漆黑色。
蛹 初呈绿色,后转淡黄绿色,长约12~14毫米。
发生规律
在南方一年发生10代,以幼虫越冬。成虫3~4月间出现,白天静伏,夜晚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面上,也有产于叶背和小枝上。卵块产,呈鱼鳞状排列,每头雌虫可产卵50~200粒。幼虫初时群集,三龄后扩散,常将枝叶连缀一起,隐藏其中,取食为害。秋季为害较烈。
防治方法
1、早春清园,扫除枯枝落叶,烧毁,以消灭越冬虫源。
2、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天敌,放卵寄生蜂,使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等。
3、药剂防治。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防治时,针对卷叶危害特点,需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才能保证药效。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百合双斜卷叶蛾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别名卷叶虫,该虫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华北、东北等地。寄主除有百合外,还有月季、蔷薇、忍冬、梅花、石榴等花卉。为害严重。
该虫以初龄幼虫为害为主,主要为害百合初生幼叶,虫龄大后,吐丝缀叶,躲藏其中嚼食叶片,为害严重时仅留叶表皮,呈网眼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15-19毫米。唇须前伸,第二节末端膨大。雄蛾前翅有狭长的缘褶。头部、翅基片及前翅棕褐色,基斑中带和端纹深褐色。后翅有波纹。
卵 直径0.8毫米。椭圆形,淡黄绿色。
幼虫头部深褐色,长16-18毫米,体淡绿色。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3-5代,以幼虫结茧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出土,幼虫较活跃,受惊后吐丝下垂逃跑。6月为化蛹期,蛹期约7天,在6月中旬进行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8月为为害盛期,10月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利用成虫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3)必要时可进行人工捕捉。
(4)冬季进行土壤消毒,消灭越冬茧。
(5)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别名卷叶虫,该虫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华北、东北等地。寄主除有百合外,还有月季、蔷薇、忍冬、梅花、石榴等花卉。为害严重。
该虫以初龄幼虫为害为主,主要为害百合初生幼叶,虫龄大后,吐丝缀叶,躲藏其中嚼食叶片,为害严重时仅留叶表皮,呈网眼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0毫米,翅展15-19毫米。唇须前伸,第二节末端膨大。雄蛾前翅有狭长的缘褶。头部、翅基片及前翅棕褐色,基斑中带和端纹深褐色。后翅有波纹。
卵 直径0.8毫米。椭圆形,淡黄绿色。
幼虫头部深褐色,长16-18毫米,体淡绿色。
发生规律
该虫年生3-5代,以幼虫结茧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出土,幼虫较活跃,受惊后吐丝下垂逃跑。6月为化蛹期,蛹期约7天,在6月中旬进行羽化,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8月为为害盛期,10月进入越冬期。
防治方法
(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利用成虫具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3)必要时可进行人工捕捉。
(4)冬季进行土壤消毒,消灭越冬茧。
(5)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