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
KiddaHoo
2017年09月18日

海滨比较皮实,大水大晒不到一个月大部分已经出真叶;
桃蛋小苗对温度很敏感,30度以上生长缓慢;
蛋奶出芽时对温度敏感,出芽后大水大晒40度通风环境依然能长出真叶。
桃蛋小苗对温度很敏感,30度以上生长缓慢;
蛋奶出芽时对温度敏感,出芽后大水大晒40度通风环境依然能长出真叶。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小菜蛾
分布与危害
小菜蛾又叫菜蛾,俗名二头尖、小青虫等。全国普遍发生,是多种十字花科蔬菜及羽衣甘蓝(叶牡丹)、紫罗兰等主要害虫。
为害状:幼虫为害叶片,初孵后钻入叶片组织取食叶肉。虫龄稍大则啃食叶肉仅留一层表皮,俗称"开天窗"。3-4龄幼虫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将叶吃成网状,失去商品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为灰褐色小型蛾子。前后翅狭长而尖,缘毛很长,前翅中央有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纹。
卵: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椭圆形,扁平,浅黄绿色,表面光滑有闪光。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毫米。身体淡绿色,纺锤形。前胸背板板上有2个由褐色小点组成的"U"字形纹。
蛹:体长约6毫米,初为黄绿色,后变灰褐色。茧灰色,纺锤形,薄网状,透明可见蛹体。
发生规律
菜蛾没有滞育虫期,一年发生的代数随地区温度而不同。我国华北一年可发生5-6代,南京10-11代。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无越冬夏现象。北方以蛹越冬。越冬蛹第二年5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成虫的产卵期10天左右,产卵高峰则在开始产卵后的头3天。卵散产,产卵量一般为100-200粒。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叶脉间的凹陷处。
防治方法
1、 夏秋季节,苗床覆盖遮阳网,防止菜蛾入侵。
2、 在幼虫危害初期喷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国光乙刻1000倍液+国光乐克3000倍复配液喷雾防治,均有良好效果
分布与危害
小菜蛾又叫菜蛾,俗名二头尖、小青虫等。全国普遍发生,是多种十字花科蔬菜及羽衣甘蓝(叶牡丹)、紫罗兰等主要害虫。
为害状:幼虫为害叶片,初孵后钻入叶片组织取食叶肉。虫龄稍大则啃食叶肉仅留一层表皮,俗称"开天窗"。3-4龄幼虫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将叶吃成网状,失去商品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为灰褐色小型蛾子。前后翅狭长而尖,缘毛很长,前翅中央有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纹。
卵: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椭圆形,扁平,浅黄绿色,表面光滑有闪光。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毫米。身体淡绿色,纺锤形。前胸背板板上有2个由褐色小点组成的"U"字形纹。
蛹:体长约6毫米,初为黄绿色,后变灰褐色。茧灰色,纺锤形,薄网状,透明可见蛹体。
发生规律
菜蛾没有滞育虫期,一年发生的代数随地区温度而不同。我国华北一年可发生5-6代,南京10-11代。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无越冬夏现象。北方以蛹越冬。越冬蛹第二年5月羽化为成虫。成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成虫的产卵期10天左右,产卵高峰则在开始产卵后的头3天。卵散产,产卵量一般为100-200粒。卵多产于叶片背面叶脉间的凹陷处。
防治方法
1、 夏秋季节,苗床覆盖遮阳网,防止菜蛾入侵。
2、 在幼虫危害初期喷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国光乙刻1000倍液+国光乐克3000倍复配液喷雾防治,均有良好效果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香石竹烟夜蛾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除为害香石竹外,还为害扶郎花、菊花、月季、万寿菊等花卉。
主要是以幼虫钻蛀花蕾及危害叶片,最后导致落花、落蕾和不开花。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27-35毫米;翅黄褐色,前翅有明显的环状纹和肾状纹,内侧1线末端达肾状纹正下方,亚外缘呈锯齿形,在第二中脉处内弯。环状纹近圆形,中央有1褐色圆斑;肾状纹为褐色圈,圈中有一大型褐斑。后翅外缘有褐色带,其内侧中部较向内凹,有黄褐色锯齿形纹。
卵:扁球形,长0.4-0.5毫米,乳黄色,有明显的卵孔,卵壳上有网状纹。
老熟幼虫体长30-35毫米。头部黄色,有不规则的网状斑。气门片褐色,体上小刺呈圆锥状小点。
蛹:体长15-18毫米,黄绿色至黄褐色;腹部末端各刺基部相连。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2-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春5月上旬成虫羽化,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晚交尾,次日产卵,一般将卵产在嫩叶表皮下、叶脉内。幼虫于5-6月开始危害,昼伏夜出,有假死和转移危害的习性;将一直危害到10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入土吐丝结泥土化蛹其中。该虫喜温暖湿润的环境。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冬季翻耕土壤,消灭土中虫蛹。
(2)物理防治 根据其有趋光性,可悬挂黑光灯,诱捕成虫。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除为害香石竹外,还为害扶郎花、菊花、月季、万寿菊等花卉。
主要是以幼虫钻蛀花蕾及危害叶片,最后导致落花、落蕾和不开花。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27-35毫米;翅黄褐色,前翅有明显的环状纹和肾状纹,内侧1线末端达肾状纹正下方,亚外缘呈锯齿形,在第二中脉处内弯。环状纹近圆形,中央有1褐色圆斑;肾状纹为褐色圈,圈中有一大型褐斑。后翅外缘有褐色带,其内侧中部较向内凹,有黄褐色锯齿形纹。
卵:扁球形,长0.4-0.5毫米,乳黄色,有明显的卵孔,卵壳上有网状纹。
老熟幼虫体长30-35毫米。头部黄色,有不规则的网状斑。气门片褐色,体上小刺呈圆锥状小点。
蛹:体长15-18毫米,黄绿色至黄褐色;腹部末端各刺基部相连。
发生规律
该虫年发生2-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翌春5月上旬成虫羽化,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当晚交尾,次日产卵,一般将卵产在嫩叶表皮下、叶脉内。幼虫于5-6月开始危害,昼伏夜出,有假死和转移危害的习性;将一直危害到10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入土吐丝结泥土化蛹其中。该虫喜温暖湿润的环境。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冬季翻耕土壤,消灭土中虫蛹。
(2)物理防治 根据其有趋光性,可悬挂黑光灯,诱捕成虫。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瓜叶菊李短尾蚜虫
分布与危害
瓜叶菊、金盏花等菊科植物及李、梅、杏、桃等果树。
以成虫、若虫吸汁为害植株叶和嫩茎等,使植株生长衰落。
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淡黄至黄绿色,长1.6毫米左右。触角6节,具瓦纹;腹管圆筒形,较短,其部骨化灰褐色;尾片宽圆锥形,有曲粗长毛6-7根。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1.7毫米,头胸、触角和足均为黑色,腹色淡,具黑色斑纹。第3-6节腹节背片相连成大斑;触角第3节感觉圈11-19个,分布全节。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
发生规律
1年发生多代,以卵在李、梅等木本植物上越冬,翌年春越冬卵孵化,为害越冬寄主的新芽、新叶。夏季产生有翅胎生蚜,迁往瓜叶菊,金盏花等植物上为害。秋末迁回越冬寄主,产生两性蚜,交尾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A.温室栽培花上发现蚜虫,可人工用软毛刷蘸水轻轻刷除,并处理干净。
B.蚜虫发生量较大时,可喷洒国光毙克(吡虫啉)1000倍液、国光崇刻(啶虫脒)3000倍液,也可用黄板诱杀等。
C.保护和利用李短尾蚜的捕食性天敌,如七星瓢虫、二星瓢虫、黑带食蚜蝇和小花蝽等。
分布与危害
瓜叶菊、金盏花等菊科植物及李、梅、杏、桃等果树。
以成虫、若虫吸汁为害植株叶和嫩茎等,使植株生长衰落。
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淡黄至黄绿色,长1.6毫米左右。触角6节,具瓦纹;腹管圆筒形,较短,其部骨化灰褐色;尾片宽圆锥形,有曲粗长毛6-7根。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1.7毫米,头胸、触角和足均为黑色,腹色淡,具黑色斑纹。第3-6节腹节背片相连成大斑;触角第3节感觉圈11-19个,分布全节。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
发生规律
1年发生多代,以卵在李、梅等木本植物上越冬,翌年春越冬卵孵化,为害越冬寄主的新芽、新叶。夏季产生有翅胎生蚜,迁往瓜叶菊,金盏花等植物上为害。秋末迁回越冬寄主,产生两性蚜,交尾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A.温室栽培花上发现蚜虫,可人工用软毛刷蘸水轻轻刷除,并处理干净。
B.蚜虫发生量较大时,可喷洒国光毙克(吡虫啉)1000倍液、国光崇刻(啶虫脒)3000倍液,也可用黄板诱杀等。
C.保护和利用李短尾蚜的捕食性天敌,如七星瓢虫、二星瓢虫、黑带食蚜蝇和小花蝽等。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非洲菊贪夜蛾
分布与危害
非洲菊、香石竹、菊花和万寿菊等花卉。主要以幼虫咬食嫩叶、花朵和花蕾,造成植株叶片缺刻,落花和落蕾。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4毫米。前翅锈褐色,内线为黑色双线波浪形外斜,中线黑色波形外斜至肾纹前端,外线黑色双线锯齿形。肾纹粉黄色中部褐色有黑边;后翅白色,边缘褐色。
卵:球形,基部扁平。
幼虫:体灰绿色或赤褐色,胴部背线浅色,气门后上方具白色斑纹。
发生规律
1年发生5代左右。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产卵于叶正反两面,卵聚集成块状,每块有卵20-30粒。成虫具趋光性。初孵幼虫群集叶片为害,长大后蛀入花蕾为害。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即落地。
防治方法
A.搞好园圃卫生,结合冬耕或换茬,消灭土中越冬虫蛹。
B.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C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Bt悬乳剂400-6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分布与危害
非洲菊、香石竹、菊花和万寿菊等花卉。主要以幼虫咬食嫩叶、花朵和花蕾,造成植株叶片缺刻,落花和落蕾。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4毫米。前翅锈褐色,内线为黑色双线波浪形外斜,中线黑色波形外斜至肾纹前端,外线黑色双线锯齿形。肾纹粉黄色中部褐色有黑边;后翅白色,边缘褐色。
卵:球形,基部扁平。
幼虫:体灰绿色或赤褐色,胴部背线浅色,气门后上方具白色斑纹。
发生规律
1年发生5代左右。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产卵于叶正反两面,卵聚集成块状,每块有卵20-30粒。成虫具趋光性。初孵幼虫群集叶片为害,长大后蛀入花蕾为害。幼虫有假死性,受惊即落地。
防治方法
A.搞好园圃卫生,结合冬耕或换茬,消灭土中越冬虫蛹。
B.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C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Bt悬乳剂400-6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百合根线虫病
分布与危害
危害百合花
症状
发病初期部分叶片出现黄化,若在生长季早期感病,则受害更重,感病植株严重矮化。根上出现许多坏死斑或伤口,在根受害处边缘组织内或在鳞茎外层鳞片的浸染处可发现线虫。
病原
根蚀线虫属线虫纲,根腐线虫属。
发生规律
病原线虫在病株根残体内或土壤中生存,借助受害鳞茎的根残段及整地时土壤的移地而传播。其寄主范围很广,轮作对控制病害发生发展无效。
防治方法
1.用杀线虫剂进行土壤熏蒸处理。可选用98%棉降颗粒剂,每平方米用10~20克撒施或沟施,混入20厘米深土壤中,施药后即覆土,并覆盖薄膜,保湿熏蒸10天左右。揭膜松土放气1周后再种植,可减少土壤中根蚀线虫的密度。
2.种植前剔除感病鳞茎或进行药剂浸泡处理。发现病株尽量铲除或剪去病根,轻病株用46℃热水处理20分钟,可防治根部线虫。
3.对感病植株用地杀(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撒施,3-5千克/亩,撒匀后用国光乐克(5.7%甲维盐)2500-3000倍浇灌,两种药剂混用共同防治线虫病。
分布与危害
危害百合花
症状
发病初期部分叶片出现黄化,若在生长季早期感病,则受害更重,感病植株严重矮化。根上出现许多坏死斑或伤口,在根受害处边缘组织内或在鳞茎外层鳞片的浸染处可发现线虫。
病原
根蚀线虫属线虫纲,根腐线虫属。
发生规律
病原线虫在病株根残体内或土壤中生存,借助受害鳞茎的根残段及整地时土壤的移地而传播。其寄主范围很广,轮作对控制病害发生发展无效。
防治方法
1.用杀线虫剂进行土壤熏蒸处理。可选用98%棉降颗粒剂,每平方米用10~20克撒施或沟施,混入20厘米深土壤中,施药后即覆土,并覆盖薄膜,保湿熏蒸10天左右。揭膜松土放气1周后再种植,可减少土壤中根蚀线虫的密度。
2.种植前剔除感病鳞茎或进行药剂浸泡处理。发现病株尽量铲除或剪去病根,轻病株用46℃热水处理20分钟,可防治根部线虫。
3.对感病植株用地杀(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撒施,3-5千克/亩,撒匀后用国光乐克(5.7%甲维盐)2500-3000倍浇灌,两种药剂混用共同防治线虫病。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相关图片

#百合花叶病
分布与危害
危害百合
症状
病菌株叶出现花叶症状,同一花上颜色不均,呈斑驳状。
病原
为郁金香碎色病毒(Tulipe breaking virus,TuBV)。该病毒在世界郁金香上均有发生,但在百合上发生频度较低。
发生规律
TuBV寄主范围狭,在服金香及百合上发生。可通过鳞茎种球传染。蚜虫可进行非持久性传毒。
防治方法
1、 使用健康的种球。
2、 主要防治蚜虫危害,使用国光崇刻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叶面喷雾,注意叶片背面的喷雾。

#百合花叶病
分布与危害
危害百合
症状
病菌株叶出现花叶症状,同一花上颜色不均,呈斑驳状。
病原
为郁金香碎色病毒(Tulipe breaking virus,TuBV)。该病毒在世界郁金香上均有发生,但在百合上发生频度较低。
发生规律
TuBV寄主范围狭,在服金香及百合上发生。可通过鳞茎种球传染。蚜虫可进行非持久性传毒。
防治方法
1、 使用健康的种球。
2、 主要防治蚜虫危害,使用国光崇刻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叶面喷雾,注意叶片背面的喷雾。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8日

#茉莉叶野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主要以幼虫取食茉莉花叶片,有时也为害花蕾和嫩枝。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留下一层半透明的表皮。长大后将叶片吃成洞孔或咬成缺刻。也能啃食小枝皮层,引起叶片枯黄脱落,整枝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9~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全体深褐色,腹面淡黄。复眼黑褐。触角丝状。下唇须向上弯曲。前翅狭三角形,每翅有10个形状各异的透明白斑。后翅宽三角形,每翅有5个形状不同的透明白斑,基部白斑呈钩状,最粗大。腹部各节后缘中央及两侧鳞毛呈黄白色斑块。雄蛾腹部细长,静止时向上翘。
卵 椭圆形,长0.9~1.1毫米,卵面稍隆,具网状纹。
幼虫 全体绿色,头黄褐,老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各体节毛片边缘灰黑色,刚毛基部漆黑色。
蛹 初呈绿色,后转淡黄绿色,长约12~14毫米。
发生规律
在南方一年发生10代,以幼虫越冬。成虫3~4月间出现,白天静伏,夜晚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面上,也有产于叶背和小枝上。卵块产,呈鱼鳞状排列,每头雌虫可产卵50~200粒。幼虫初时群集,三龄后扩散,常将枝叶连缀一起,隐藏其中,取食为害。秋季为害较烈。
防治方法
1、早春清园,扫除枯枝落叶,烧毁,以消灭越冬虫源。
2、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天敌,放卵寄生蜂,使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等。
3、药剂防治。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防治时,针对卷叶危害特点,需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才能保证药效。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主要以幼虫取食茉莉花叶片,有时也为害花蕾和嫩枝。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叶肉,留下一层半透明的表皮。长大后将叶片吃成洞孔或咬成缺刻。也能啃食小枝皮层,引起叶片枯黄脱落,整枝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9~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全体深褐色,腹面淡黄。复眼黑褐。触角丝状。下唇须向上弯曲。前翅狭三角形,每翅有10个形状各异的透明白斑。后翅宽三角形,每翅有5个形状不同的透明白斑,基部白斑呈钩状,最粗大。腹部各节后缘中央及两侧鳞毛呈黄白色斑块。雄蛾腹部细长,静止时向上翘。
卵 椭圆形,长0.9~1.1毫米,卵面稍隆,具网状纹。
幼虫 全体绿色,头黄褐,老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各体节毛片边缘灰黑色,刚毛基部漆黑色。
蛹 初呈绿色,后转淡黄绿色,长约12~14毫米。
发生规律
在南方一年发生10代,以幼虫越冬。成虫3~4月间出现,白天静伏,夜晚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于叶面上,也有产于叶背和小枝上。卵块产,呈鱼鳞状排列,每头雌虫可产卵50~200粒。幼虫初时群集,三龄后扩散,常将枝叶连缀一起,隐藏其中,取食为害。秋季为害较烈。
防治方法
1、早春清园,扫除枯枝落叶,烧毁,以消灭越冬虫源。
2、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天敌,放卵寄生蜂,使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等。
3、药剂防治。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防治时,针对卷叶危害特点,需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才能保证药效。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