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巨马陆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分布全国。危害仙客来、瓜叶菊、洋兰、铁线莲、海棠、吊钟海棠及文竹等多种温室花卉。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体,体长25-30mm,圆筒形,茶褐色,有光泽,全体分头、躯干两部分;头部有触角1对,背面两侧各有由若干单眼合成的集合眼1对,彼此靠近,腹面前端有口器;躯体无明 显胸腹之分,由大小相同的14-100体节组成,各腹节由2节愈合为1节,每节具附肢(行动足) 2 对和浅白色环带。卵白色,圆球形,外粘有一层透明胶性物质。幼虫初孵时白色,细长,经数次蜕皮后体色加深。
发生规律
二年繁殖1次。喜阴湿,怕光,在温室内多潜居于花盆底下、砖块下或盆架缝隙内。昼伏夜出,在盆底孔口内啃食盆花幼根或爬至盆面食害幼苗、嫩茎、嫩芽及嫩叶。雌虫成堆产卵,于盆地土表,每头雌体产卵约300粒,卵成块状,在适宜温度下约经20天孵化为幼体,幼体数月后成熟,寿命达1年以上。
防治方法
1.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清除无用的砖块和花盆,扫除并烧毁残枝败叶,最大限度地减少马陆越冬场所。
2.在严重为害区,可向盆底四周表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分布全国。危害仙客来、瓜叶菊、洋兰、铁线莲、海棠、吊钟海棠及文竹等多种温室花卉。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体,体长25-30mm,圆筒形,茶褐色,有光泽,全体分头、躯干两部分;头部有触角1对,背面两侧各有由若干单眼合成的集合眼1对,彼此靠近,腹面前端有口器;躯体无明 显胸腹之分,由大小相同的14-100体节组成,各腹节由2节愈合为1节,每节具附肢(行动足) 2 对和浅白色环带。卵白色,圆球形,外粘有一层透明胶性物质。幼虫初孵时白色,细长,经数次蜕皮后体色加深。
发生规律
二年繁殖1次。喜阴湿,怕光,在温室内多潜居于花盆底下、砖块下或盆架缝隙内。昼伏夜出,在盆底孔口内啃食盆花幼根或爬至盆面食害幼苗、嫩茎、嫩芽及嫩叶。雌虫成堆产卵,于盆地土表,每头雌体产卵约300粒,卵成块状,在适宜温度下约经20天孵化为幼体,幼体数月后成熟,寿命达1年以上。
防治方法
1.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清除无用的砖块和花盆,扫除并烧毁残枝败叶,最大限度地减少马陆越冬场所。
2.在严重为害区,可向盆底四周表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蔷薇切叶蜂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分布北京、河北、台湾等地。主要危害月季、蔷薇、荣莉等蔷薇科植物及兰花。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15mm,前翅长10mm左右,黑色有光泽,头胸部具棕灰色长毛。头刻点密,后缘略凹,额上部至头顶凹平;复眼黑褐色,单眼浅褐色;触角12节黑色;唇基长大于宽;上颚黑色强大,端具4齿;胸背刻点粗圆且浅,中盾沟不及背板的一半;小盾片新川形。后缘生密长毛。翅2对、浅褐色半透明,黑褐色脉纹不达外缘,前翅具1个闭锁的肘室。足黑褐色,中胫端距1根。后胫端距2根;第1跗节宽扁且长,大于第2~5跗节长之和;爪内侧近基部具小齿1个。腹部可见6节,各节前部2/3处刻点疏粗,后部细密,第1节前缘圆弧形凹切,第1~3节被灰白色长毛;第6腹板宽三角形。
雄成虫体长10mm,头,胸部被浓密黄毛,腹节间毛带黄色,无腹毛刷;上颚发达具齿。
卵
长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
蛴螬型,无足;头小,黄褐色,上颚发达,胸、腹部乳白色,腹末尖细,体表多皱纹。茧近圆筒形,头端平载,尾端略尖,褐色。
蛹
离蛹,初化蛹为乳黄白色,后变为深褐色。
发生规律
月季切叶蜂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枯木树洞、石洞及其他天然洞穴中筑巢做茧越冬。第二年春化蛹,蛹期10~15天。越冬代发生集中而整齐。成虫4月中旬至5月初出现,南方4月下旬,北方5月中旬为成虫出现高峰期。成虫寿命约20~25天;卵期3~4天,幼虫期约20天。第一代成虫出现期南方5月中旬~6月下旬;北方6月中旬~7月中旬。第二代南方6月下旬~7月中旬;北方7月下旬-8月。第三代南方8月上旬~9月上、中旬;北方9月上旬~10月上旬。第四代只南方,为9月中旬~10月下旬、11月上旬。当气温高于20℃时雌蜂才开始出洞,从早到晚均可进行切叶,但以10~15时最盛。雌蜂切叶并非取食,而是用以筑巢,供贮藏"食料"和产卵之用。雌蜂喜欢选择嫩而薄,质地较柔软而充分展开的中上部叶片为筑巢材料。由于雌蜂重复切叶,而使叶片留下一些很规则的缺刻。
防治方法
(1).成虫出现高峰期以网捕捉,减少虫源。
(2).产卵期摘除有卵叶片。
(3)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分布北京、河北、台湾等地。主要危害月季、蔷薇、荣莉等蔷薇科植物及兰花。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15mm,前翅长10mm左右,黑色有光泽,头胸部具棕灰色长毛。头刻点密,后缘略凹,额上部至头顶凹平;复眼黑褐色,单眼浅褐色;触角12节黑色;唇基长大于宽;上颚黑色强大,端具4齿;胸背刻点粗圆且浅,中盾沟不及背板的一半;小盾片新川形。后缘生密长毛。翅2对、浅褐色半透明,黑褐色脉纹不达外缘,前翅具1个闭锁的肘室。足黑褐色,中胫端距1根。后胫端距2根;第1跗节宽扁且长,大于第2~5跗节长之和;爪内侧近基部具小齿1个。腹部可见6节,各节前部2/3处刻点疏粗,后部细密,第1节前缘圆弧形凹切,第1~3节被灰白色长毛;第6腹板宽三角形。
雄成虫体长10mm,头,胸部被浓密黄毛,腹节间毛带黄色,无腹毛刷;上颚发达具齿。
卵
长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
蛴螬型,无足;头小,黄褐色,上颚发达,胸、腹部乳白色,腹末尖细,体表多皱纹。茧近圆筒形,头端平载,尾端略尖,褐色。
蛹
离蛹,初化蛹为乳黄白色,后变为深褐色。
发生规律
月季切叶蜂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枯木树洞、石洞及其他天然洞穴中筑巢做茧越冬。第二年春化蛹,蛹期10~15天。越冬代发生集中而整齐。成虫4月中旬至5月初出现,南方4月下旬,北方5月中旬为成虫出现高峰期。成虫寿命约20~25天;卵期3~4天,幼虫期约20天。第一代成虫出现期南方5月中旬~6月下旬;北方6月中旬~7月中旬。第二代南方6月下旬~7月中旬;北方7月下旬-8月。第三代南方8月上旬~9月上、中旬;北方9月上旬~10月上旬。第四代只南方,为9月中旬~10月下旬、11月上旬。当气温高于20℃时雌蜂才开始出洞,从早到晚均可进行切叶,但以10~15时最盛。雌蜂切叶并非取食,而是用以筑巢,供贮藏"食料"和产卵之用。雌蜂喜欢选择嫩而薄,质地较柔软而充分展开的中上部叶片为筑巢材料。由于雌蜂重复切叶,而使叶片留下一些很规则的缺刻。
防治方法
(1).成虫出现高峰期以网捕捉,减少虫源。
(2).产卵期摘除有卵叶片。
(3)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大花蕙兰蓟马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主要危害大花蕙兰的花、茎、叶和花朵,尤其喜欢栖息于花心部或花瓣与花萼重叠处,以针状口器刺吸花朵的汁液,使叶片和花朵出现小白点或灰白色斑点。新芽或叶鞘夹层间也容易有幼虫栖息,茎叶部被害后呈黄化枯萎现象,严重影响大花蕙兰的生长发育,降低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约2毫米,暗黑色;若虫浅黄色。
发生规律
其生活周期很短,发生代数较多,可全年发生危害,但以5~10月间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蓟马应着力于消除其寄生环境,如及时剪除不用的花枝、密闭熏蒸、定期喷洒杀虫剂等。
幼虫期喷施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国光乐克(5.7%甲维盐)3000倍,或国光必治(40%啶虫.毒)1500-2000倍;或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根据害虫危害情况适当用药2-3次,间隔7-10天。喷药时应注意喷及花内蓟马隐藏处。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主要危害大花蕙兰的花、茎、叶和花朵,尤其喜欢栖息于花心部或花瓣与花萼重叠处,以针状口器刺吸花朵的汁液,使叶片和花朵出现小白点或灰白色斑点。新芽或叶鞘夹层间也容易有幼虫栖息,茎叶部被害后呈黄化枯萎现象,严重影响大花蕙兰的生长发育,降低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约2毫米,暗黑色;若虫浅黄色。
发生规律
其生活周期很短,发生代数较多,可全年发生危害,但以5~10月间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防治蓟马应着力于消除其寄生环境,如及时剪除不用的花枝、密闭熏蒸、定期喷洒杀虫剂等。
幼虫期喷施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国光乐克(5.7%甲维盐)3000倍,或国光必治(40%啶虫.毒)1500-2000倍;或国光依它(45%丙溴辛硫磷)1000-1500倍,根据害虫危害情况适当用药2-3次,间隔7-10天。喷药时应注意喷及花内蓟马隐藏处。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君子兰褐软介壳虫
分布与危害
褐软介壳虫一般并不直接破坏植株组织,只是受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各种病症和变态,如卷叶、叶片皱缩,严重的还会出现瘤状等,并传播病菌。
形态特征
褐软介壳虫是一种刺吸式口器的害虫。这种害虫的雌成虫为卵形或长卵形,扁平、背部稍微隆起,身长一般为3~4cm,宽3~3.5cm,前端圆窄,后端膨大,通常浅黄褐色,黄色或红褐色,背部向内稍弯曲,体背软或略硬化,构成不规则的格子形图案,触角7~8节,眼一对,红褐色,足细或中等粗细。初孵若虫卵形,上部稍圆,下部尖,淡黄色,体长0.6mm,宽0.3mm。若虫为长椭圆形,扁平,背部略隆起,淡黄褐色,体缘有缘毛,一对尾缘毛很长,达体长的一半,外形与成虫相似。
发生规律
褐软介壳虫多发生于高温多湿季节,冬季在室内也容易发生。正常情况下一年发生四代,在露天以1~2龄若虫越冬。各代分孵若虫的时间为3月中旬、5月下旬、8月上旬和10月上旬。每只雌虫可生300只以上,其后雌成虫死亡,变为棕红色。
褐软介壳虫常常聚集在君子兰叶鞘上,影响君子兰的光合作用,使君子兰长势不旺,叶片枯萎,失去观赏价值。介壳虫本身繁殖力强,多数虫体覆盖一层蜡壳,具有较强的抗药能力,如不及时防治,严重时也会造成君子兰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
介壳虫的防治,也应以预防为主。介壳虫常年固定在一个地方危害植株,因虫体微小,一般被人们忽略,所以在购买君子兰时,注意不要把带有介壳虫的君子兰带回家,否则无意中进行了人为的传播,给君子兰的生长带来影响。
(1)人工除治。介壳虫利用它细长的口针,深深地插入君子兰组织深处,吸食植株的营养。它一旦离开植株体,就会无法生存。因此,可用人工除治的方法。用竹签、小木棍等工具,轻轻地把介壳虫和煤烟状物擦掉,再用清水擦洗。在除治过程中不要造成叶片伤痕,防止侵染其他病症。人工除治介壳虫的时间最好选在介壳虫的若虫和成虫期。在成虫产卵时,就要对虫卵一并刮除。人工除治虽然方法简便,但是由于介壳虫体积小,不易根除,同时工作量较大应提倡用化学药剂根治。
(2)药物除治。化学药剂除治介壳虫是大面积防治介壳虫的主要方法。初孵的若虫,身上的胶质、蜡质等保护层较薄,容易吸收药物。养护者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防治 。对2龄以上的介壳虫,由于虫体覆盖着胶质和蜡质,除治时必须选用针对性的专用于蚧壳虫防治的药剂,如国光必治(40%啶虫毒)2000-300倍液进行喷杀,均可起到防治的作用。虫龄小用低浓度,虫龄大用高浓度。在操作时,要注意正反面叶片,只要有虫害的部位都要喷到。
(3)生物防治。又称以虫治虫。主要是利用介壳虫的天敌~瓢虫、寄生蜂、寄生菌等。特别是瓢虫中的红缘黑瓢虫,一生中能捕食介壳虫2000只。白天瓢虫常在豆科类植物的枝叶上觅食。此虫有假死现象,容易捕捉,捉后可用透气纸袋装上备用。在早晨或傍晚将捕捉的瓢虫用枝叶引放在介壳虫聚集在部位,瓢虫立即大口嚼食介壳虫,每5分钟就能吃虫2~3只。一株生介壳虫的成龄君子兰,只要放入2~3支瓢虫,就足以把所有介壳虫消灭掉。
分布与危害
褐软介壳虫一般并不直接破坏植株组织,只是受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各种病症和变态,如卷叶、叶片皱缩,严重的还会出现瘤状等,并传播病菌。
形态特征
褐软介壳虫是一种刺吸式口器的害虫。这种害虫的雌成虫为卵形或长卵形,扁平、背部稍微隆起,身长一般为3~4cm,宽3~3.5cm,前端圆窄,后端膨大,通常浅黄褐色,黄色或红褐色,背部向内稍弯曲,体背软或略硬化,构成不规则的格子形图案,触角7~8节,眼一对,红褐色,足细或中等粗细。初孵若虫卵形,上部稍圆,下部尖,淡黄色,体长0.6mm,宽0.3mm。若虫为长椭圆形,扁平,背部略隆起,淡黄褐色,体缘有缘毛,一对尾缘毛很长,达体长的一半,外形与成虫相似。
发生规律
褐软介壳虫多发生于高温多湿季节,冬季在室内也容易发生。正常情况下一年发生四代,在露天以1~2龄若虫越冬。各代分孵若虫的时间为3月中旬、5月下旬、8月上旬和10月上旬。每只雌虫可生300只以上,其后雌成虫死亡,变为棕红色。
褐软介壳虫常常聚集在君子兰叶鞘上,影响君子兰的光合作用,使君子兰长势不旺,叶片枯萎,失去观赏价值。介壳虫本身繁殖力强,多数虫体覆盖一层蜡壳,具有较强的抗药能力,如不及时防治,严重时也会造成君子兰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
介壳虫的防治,也应以预防为主。介壳虫常年固定在一个地方危害植株,因虫体微小,一般被人们忽略,所以在购买君子兰时,注意不要把带有介壳虫的君子兰带回家,否则无意中进行了人为的传播,给君子兰的生长带来影响。
(1)人工除治。介壳虫利用它细长的口针,深深地插入君子兰组织深处,吸食植株的营养。它一旦离开植株体,就会无法生存。因此,可用人工除治的方法。用竹签、小木棍等工具,轻轻地把介壳虫和煤烟状物擦掉,再用清水擦洗。在除治过程中不要造成叶片伤痕,防止侵染其他病症。人工除治介壳虫的时间最好选在介壳虫的若虫和成虫期。在成虫产卵时,就要对虫卵一并刮除。人工除治虽然方法简便,但是由于介壳虫体积小,不易根除,同时工作量较大应提倡用化学药剂根治。
(2)药物除治。化学药剂除治介壳虫是大面积防治介壳虫的主要方法。初孵的若虫,身上的胶质、蜡质等保护层较薄,容易吸收药物。养护者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进行防治 。对2龄以上的介壳虫,由于虫体覆盖着胶质和蜡质,除治时必须选用针对性的专用于蚧壳虫防治的药剂,如国光必治(40%啶虫毒)2000-300倍液进行喷杀,均可起到防治的作用。虫龄小用低浓度,虫龄大用高浓度。在操作时,要注意正反面叶片,只要有虫害的部位都要喷到。
(3)生物防治。又称以虫治虫。主要是利用介壳虫的天敌~瓢虫、寄生蜂、寄生菌等。特别是瓢虫中的红缘黑瓢虫,一生中能捕食介壳虫2000只。白天瓢虫常在豆科类植物的枝叶上觅食。此虫有假死现象,容易捕捉,捉后可用透气纸袋装上备用。在早晨或傍晚将捕捉的瓢虫用枝叶引放在介壳虫聚集在部位,瓢虫立即大口嚼食介壳虫,每5分钟就能吃虫2~3只。一株生介壳虫的成龄君子兰,只要放入2~3支瓢虫,就足以把所有介壳虫消灭掉。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玫瑰三节叶蜂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玫瑰三节叶蜂属是近几年来玫瑰上新发现的害虫,成虫产卵于玫瑰嫩茎上,造成嫩茎干枯折断,幼虫嚼食叶片和叶柄,造成鲜花产量大减,严重地块可造成绝产。
形态特征
幼虫刚孵化时体乳白色,二龄后体色变绿,头壳呈黑色,四龄后体色由绿变黄,老熟幼虫胸部绿色,腹部橘黄色并由腹部向后黄色逐渐加深,幼虫胸足二对,腹足七对,第六七对不发达退化成瘤状,老熟幼虫体长13.1至16.8毫米。雄成虫体长7.9至8.7毫米,雌成虫体长6.3至7.1毫米,头、胸及足黑色?具不明显的金属光泽,腹部橘黄色,腹部背板部分黑色,触角黑色棒状共三节,第三节最长,约为第一、二节的8倍,并向端部逐渐加粗,复眼黑色,下唇须5节。翅脉、翅痣黑色,翅痣圆形。
发生规律
玫瑰三节叶蜂在山东省平阴县一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玫瑰或蔷薇根部周围土壤中做茧越冬。越冬代自4月初化蛹,中旬开始羽化出成虫并产卵。越冬代羽化盛期在4月下旬到5月初,第一代在6月上、中旬,第二代在7月上中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第四代在9月中下旬,第五代幼虫老熟后做茧越冬。
防治方法
①成虫发生期,用40%辛硫磷乳油5000倍液进行喷雾。
②幼虫期,一至二龄幼虫为最佳防治期。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③清除虫源。将产卵枝条剪掉并集中销毁。在冬季或生长季节,扫除枯枝落叶并销毁。玫瑰根基培土5至10厘米,使蛹不能羽化或使羽化后的成虫不能出土而死亡。
④保护利用天敌。捕食性天敌有中华大螳螂、蜘蛛等。蚂蚁也可拖食一至三龄幼虫,啃食茧内幼虫、蛹等。该虫的寄生性天敌有姬蜂,该寄生蜂可在各代幼虫体内寄生,并在茧内化蛹。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玫瑰三节叶蜂属是近几年来玫瑰上新发现的害虫,成虫产卵于玫瑰嫩茎上,造成嫩茎干枯折断,幼虫嚼食叶片和叶柄,造成鲜花产量大减,严重地块可造成绝产。
形态特征
幼虫刚孵化时体乳白色,二龄后体色变绿,头壳呈黑色,四龄后体色由绿变黄,老熟幼虫胸部绿色,腹部橘黄色并由腹部向后黄色逐渐加深,幼虫胸足二对,腹足七对,第六七对不发达退化成瘤状,老熟幼虫体长13.1至16.8毫米。雄成虫体长7.9至8.7毫米,雌成虫体长6.3至7.1毫米,头、胸及足黑色?具不明显的金属光泽,腹部橘黄色,腹部背板部分黑色,触角黑色棒状共三节,第三节最长,约为第一、二节的8倍,并向端部逐渐加粗,复眼黑色,下唇须5节。翅脉、翅痣黑色,翅痣圆形。
发生规律
玫瑰三节叶蜂在山东省平阴县一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玫瑰或蔷薇根部周围土壤中做茧越冬。越冬代自4月初化蛹,中旬开始羽化出成虫并产卵。越冬代羽化盛期在4月下旬到5月初,第一代在6月上、中旬,第二代在7月上中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第四代在9月中下旬,第五代幼虫老熟后做茧越冬。
防治方法
①成虫发生期,用40%辛硫磷乳油5000倍液进行喷雾。
②幼虫期,一至二龄幼虫为最佳防治期。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③清除虫源。将产卵枝条剪掉并集中销毁。在冬季或生长季节,扫除枯枝落叶并销毁。玫瑰根基培土5至10厘米,使蛹不能羽化或使羽化后的成虫不能出土而死亡。
④保护利用天敌。捕食性天敌有中华大螳螂、蜘蛛等。蚂蚁也可拖食一至三龄幼虫,啃食茧内幼虫、蛹等。该虫的寄生性天敌有姬蜂,该寄生蜂可在各代幼虫体内寄生,并在茧内化蛹。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金盏菊人纹污灯蛾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在国内外均有分布,寄主有金盏菊、芍药、萱草、鸢尾、菊花、月季等花卉,为害严重。
主要以幼虫啃食叶肉,分散危害,蚕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和孔洞。仅剩主脉和叶柄。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46-50毫米;雌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55-58毫米;雄虫触角短、锯齿状;雌虫触角羽毛状;头、胸黄白色,腹部背面呈红色;前翅黄白色,后翅红色或白色,前后翅背面均为淡红色。
卵直径约0.6毫米扁圆形,淡绿色。
幼虫头部黑色,胴部淡黄褐色,背线不明显,亚背线暗绿色,体上密生棕黄色长毛。
发生规律
人纹污等蛾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4-6月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在5-6月开始危害,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叶背呈块状,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分散活动,老熟幼虫受振动后即落地,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1)冬耕除草消灭越冬蛹。
(2)成虫羽化期,根据其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及时摘除有卵的叶片。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在国内外均有分布,寄主有金盏菊、芍药、萱草、鸢尾、菊花、月季等花卉,为害严重。
主要以幼虫啃食叶肉,分散危害,蚕食叶片,造成叶片残缺不全和孔洞。仅剩主脉和叶柄。
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46-50毫米;雌虫体长20-23毫米,翅展55-58毫米;雄虫触角短、锯齿状;雌虫触角羽毛状;头、胸黄白色,腹部背面呈红色;前翅黄白色,后翅红色或白色,前后翅背面均为淡红色。
卵直径约0.6毫米扁圆形,淡绿色。
幼虫头部黑色,胴部淡黄褐色,背线不明显,亚背线暗绿色,体上密生棕黄色长毛。
发生规律
人纹污等蛾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春4-6月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在5-6月开始危害,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叶背呈块状,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分散活动,老熟幼虫受振动后即落地,有假死性。
防治方法
(1)冬耕除草消灭越冬蛹。
(2)成虫羽化期,根据其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及时摘除有卵的叶片。
(3)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茉莉朱砂叶螨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常见的受害花卉有茉莉、月季、桂花、一串红、万寿菊、菊花、凤仙花、鸡冠花、蜀葵、黄蜀葵、木芙蓉、香叶天竺葵、木槿、石竹、鸢尾、山梅花、桃、黄花菜等。被害叶片初呈黄白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展到全叶,造成叶片卷曲,枯黄脱落
形态特征
一般呈红色、锈红色。螨体两侧常用长条形纵行块状斑玟,斑纹从头胸部开始一直延伸到腹部后端,有时分隔成前后两块,其中前一块略大。雌成螨梨形,体长0.42-0.50毫米。雄成螨体长为0.26毫米,腹部较瘦小,末端较尖。
卵 圆球形,直径0.13毫米。初产时透明无色,后渐变为橙黄色。
幼螨 体近圆形,长约0.15毫米,半透明,取食后体色成暗绿色。足3对。
若螨 幼螨蜕一次皮后为第一龄若螨。第一龄若螨较幼螨稍大,略呈椭圆形,体色较深,体侧透露出较明显的块状斑纹。
发生规律
主要以受精雌成螨在土块缝隙、树皮裂缝及枯叶等处越冬。越冬时一般几个或几百个群集在一起。翌年春天温度上升时开始繁殖危害。在高温的7-8月份发生重。10月中、下旬开始越冬。
朱砂叶螨主要是两性生殖,也能进行孤雌生殖,但未受精卵孵化的幼螨均为雄螨。卵多产于叶背叶脉两侧。每头雌螨平均产卵数为50-150粒,多者可达700粒左右。雌螨平均产卵期14天,平均寿命为30天,越冬时可活5-7个月。高温干燥利于其发生。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1℃,湿度为35%。
防治方法
(1)改善栽培环境,使栽培地段通风、凉爽,适时浇水,以减缓繁殖速度。
(2)在受害地段,消除周围枯枝、落叶及杂草,冬季深翻土地,减少虫源。
(3)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小黑瓢虫、小花蝽、六点蓟马、中华草蛉、拟长毛钝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
(4)化学防治 使用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或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如国光乐克)3000倍液混合后喷雾防治,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常见的受害花卉有茉莉、月季、桂花、一串红、万寿菊、菊花、凤仙花、鸡冠花、蜀葵、黄蜀葵、木芙蓉、香叶天竺葵、木槿、石竹、鸢尾、山梅花、桃、黄花菜等。被害叶片初呈黄白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展到全叶,造成叶片卷曲,枯黄脱落
形态特征
一般呈红色、锈红色。螨体两侧常用长条形纵行块状斑玟,斑纹从头胸部开始一直延伸到腹部后端,有时分隔成前后两块,其中前一块略大。雌成螨梨形,体长0.42-0.50毫米。雄成螨体长为0.26毫米,腹部较瘦小,末端较尖。
卵 圆球形,直径0.13毫米。初产时透明无色,后渐变为橙黄色。
幼螨 体近圆形,长约0.15毫米,半透明,取食后体色成暗绿色。足3对。
若螨 幼螨蜕一次皮后为第一龄若螨。第一龄若螨较幼螨稍大,略呈椭圆形,体色较深,体侧透露出较明显的块状斑纹。
发生规律
主要以受精雌成螨在土块缝隙、树皮裂缝及枯叶等处越冬。越冬时一般几个或几百个群集在一起。翌年春天温度上升时开始繁殖危害。在高温的7-8月份发生重。10月中、下旬开始越冬。
朱砂叶螨主要是两性生殖,也能进行孤雌生殖,但未受精卵孵化的幼螨均为雄螨。卵多产于叶背叶脉两侧。每头雌螨平均产卵数为50-150粒,多者可达700粒左右。雌螨平均产卵期14天,平均寿命为30天,越冬时可活5-7个月。高温干燥利于其发生。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1℃,湿度为35%。
防治方法
(1)改善栽培环境,使栽培地段通风、凉爽,适时浇水,以减缓繁殖速度。
(2)在受害地段,消除周围枯枝、落叶及杂草,冬季深翻土地,减少虫源。
(3)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小黑瓢虫、小花蝽、六点蓟马、中华草蛉、拟长毛钝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
(4)化学防治 使用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或10%苯丁哒螨灵乳油(如国光红杀)1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如国光乐克)3000倍液混合后喷雾防治,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荷花豆毒蛾
分布与危害
豆毒蛾又名肾毒蛾,主要分布长江流域地区,北方亦有轻度为害。
荷花、月季、茶、紫藤、海棠等花木。
以幼虫蚕食叶片。初孵幼虫群集叶背为害,蚕食叶肉剩余网状表皮;幼虫稍大后分散取食,蚕食叶片使之穿孔或仅留叶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黄褐色至深褐色,长约17毫米。前翅具2条褐色横纹带,带纹之间有一肾形斑。
卵: 淡青绿色,半球形。
幼虫: 黑色,全身多毛。体前后两端和腹部几节具成束长毛,尤其腹部前2节毛束向两侧平伸,黑色。在腹部第6-7节背面,各有一黄褐色圆形翻缩腺。
蛹: 红褐色。背面具长毛。
发生规律
1年发生2-3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成虫羽化。成具趋光性,白天潜伏,夜间交尾、产卵。卵产于叶背呈块状。初龄幼虫有群集性,长大后分散为害。老熟幼虫在叶背吐丝结茧化蛹。幼虫体外长有毒毛。
防治方法
A.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诱捕成虫。
B.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C.注意保护和利用姬蜂、螳螂等天敌。
分布与危害
豆毒蛾又名肾毒蛾,主要分布长江流域地区,北方亦有轻度为害。
荷花、月季、茶、紫藤、海棠等花木。
以幼虫蚕食叶片。初孵幼虫群集叶背为害,蚕食叶肉剩余网状表皮;幼虫稍大后分散取食,蚕食叶片使之穿孔或仅留叶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黄褐色至深褐色,长约17毫米。前翅具2条褐色横纹带,带纹之间有一肾形斑。
卵: 淡青绿色,半球形。
幼虫: 黑色,全身多毛。体前后两端和腹部几节具成束长毛,尤其腹部前2节毛束向两侧平伸,黑色。在腹部第6-7节背面,各有一黄褐色圆形翻缩腺。
蛹: 红褐色。背面具长毛。
发生规律
1年发生2-3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成虫羽化。成具趋光性,白天潜伏,夜间交尾、产卵。卵产于叶背呈块状。初龄幼虫有群集性,长大后分散为害。老熟幼虫在叶背吐丝结茧化蛹。幼虫体外长有毒毛。
防治方法
A.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诱捕成虫。
B.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C.注意保护和利用姬蜂、螳螂等天敌。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鸢尾褐叶圆蚧
分布与危害
鸢尾、山茶花、桂花、蔷薇、夹竹桃等花木。
主要为害鸢尾叶部,受害叶叶色褪绿呈淡色斑点,发生严重时,褪色斑连成片,叶片黄萎早落。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介壳圆形,紫褐色至暗褐色,直径1-2毫米,中央隆起,壳面有密环纹,中间有2个金黄色或红褐色壳点。雌成虫黄褐色,圆形。雄成虫介壳长圆形或卵形,比雌介壳小,壳点偏于一方。雄成虫淡橙黄色,触角,胸背和足等为褐色。具半透明翅一对。
卵:淡橙黄色,长卵形。
若虫:初龄若虫淡橙黄色,长椭圆形;2龄后雌虫介壳圆形,雄虫介壳椭圆形。
蛹:褐黄色,椭圆形。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6代。多数以2龄若虫越冬。翌年初夏开始活动为害直至11月左右。雌虫产卵期达2-8周,每雌产卵80-140粒。
防治方法
(1)冬季植株修剪以及清园,消灭在枯枝落叶杂草与表土中越冬的虫源。
(2)提前预防,开春后喷施40%啶虫.毒(国光必治)乳油2000-3000倍液进行预防,杀死虫卵,减少孵化虫量
(3)蚧壳虫化学防治小窍门:
①抓住最佳用药时间:在若虫孵化盛期用药,此时蜡质层未形成或刚形成,对药物比较敏感,用量少、效果好;
②选择对症药剂:刺吸式口器,应选内吸性药剂,背覆厚厚蚧壳(铠甲),应选用渗透性强的药剂如40%啶虫.毒(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国光必治1500-2000倍+5.7%甲维盐乳油( 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防治效果更佳。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③选择适宜的用药方式:
针对低矮容易喷施的,可以用喷雾方式防治;针对高大树体的蚧壳虫防治,也可使用吊注“必治”或者插“树体杀虫剂”插瓶的方式防治,用量根据树种、树势、气候等因素而调整。
(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红点唇瓢虫,其成虫、幼虫均可捕食此蚧的卵、若虫、蛹和成虫;6月份后捕食率可高达78%。此外,还有寄生蝇和捕食螨等。
分布与危害
鸢尾、山茶花、桂花、蔷薇、夹竹桃等花木。
主要为害鸢尾叶部,受害叶叶色褪绿呈淡色斑点,发生严重时,褪色斑连成片,叶片黄萎早落。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介壳圆形,紫褐色至暗褐色,直径1-2毫米,中央隆起,壳面有密环纹,中间有2个金黄色或红褐色壳点。雌成虫黄褐色,圆形。雄成虫介壳长圆形或卵形,比雌介壳小,壳点偏于一方。雄成虫淡橙黄色,触角,胸背和足等为褐色。具半透明翅一对。
卵:淡橙黄色,长卵形。
若虫:初龄若虫淡橙黄色,长椭圆形;2龄后雌虫介壳圆形,雄虫介壳椭圆形。
蛹:褐黄色,椭圆形。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6代。多数以2龄若虫越冬。翌年初夏开始活动为害直至11月左右。雌虫产卵期达2-8周,每雌产卵80-140粒。
防治方法
(1)冬季植株修剪以及清园,消灭在枯枝落叶杂草与表土中越冬的虫源。
(2)提前预防,开春后喷施40%啶虫.毒(国光必治)乳油2000-3000倍液进行预防,杀死虫卵,减少孵化虫量
(3)蚧壳虫化学防治小窍门:
①抓住最佳用药时间:在若虫孵化盛期用药,此时蜡质层未形成或刚形成,对药物比较敏感,用量少、效果好;
②选择对症药剂:刺吸式口器,应选内吸性药剂,背覆厚厚蚧壳(铠甲),应选用渗透性强的药剂如40%啶虫.毒(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国光必治1500-2000倍+5.7%甲维盐乳油( 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防治效果更佳。建议连用2次,间隔7-10天。
③选择适宜的用药方式:
针对低矮容易喷施的,可以用喷雾方式防治;针对高大树体的蚧壳虫防治,也可使用吊注“必治”或者插“树体杀虫剂”插瓶的方式防治,用量根据树种、树势、气候等因素而调整。
(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例如:红点唇瓢虫,其成虫、幼虫均可捕食此蚧的卵、若虫、蛹和成虫;6月份后捕食率可高达78%。此外,还有寄生蝇和捕食螨等。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香石竹蛴螬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统称。别名白地蚕、土白蚕、地狗子、杂拉虫。该虫种类繁多,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寄主范围广。
成虫食叶,一夜间可把一片地上的花木叶片吃光。主要取食花卉根部,导致整株枯萎而死亡。
形态特征
在江、浙一带以铜绿金龟子与大黑金龟子为害香石竹的蛴螬居多。
成虫:体椭圆形,长18-21毫米,宽8-10毫米,全体铜绿色,有光泽。头与前胸较狭窄而尖,小盾板为短盾形。前胸背板密生点刻。翅鞘黄铜绿色,有反光。翅基外侧略带隆起,翅鞘边缘为黑褐色,翅鞘上有纵行隆起纹4条。足黄褐色。腹部腹面黄褐色,有光泽。最后一节露于翅外。
卵:初产时椭圆形,或一端尖,弯似梨形,乳白色,后逐渐膨大,最后呈圆形。
老熟幼虫:体长23-30毫米,肥胖,常常弯曲呈C状,多数仰卧,白色或淡黄色。头大而向下侵 斜,黄褐色或棕色。
蛹:长20毫米,宽10毫米,淡黄色。腹部第一至七节背面各节间沿中脊沟两侧,有1眼形凹痕;尾节腹面半椭圆形。
发生规律
多数金龟子2年或1年1代,有少数1年完成2代的。最长的有6年完成1代。3龄幼虫在11月入土越冬,4-5月为暴食期,成虫在6月闷热天气、雨夜活动最盛,有趋光性。7月数量再次增多,尤其是在有机制多的地段。成虫出土后不久就开始交尾,经10天后产卵,将卵散产在根旁土中。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将香石竹周围的杂草清除,冬前适时翻耕土地,杀死土中越冬的蛴螬。
(2)物理防治 成虫盛发期即6月点黑光灯进行诱杀。
(3)化学防治 在成虫盛发期,可用乙刻1000-1500倍液,或依它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针对金龟子幼虫,可用地杀4-6千克/亩撒施后浇水,或土杀稀释1000-1500倍浇灌防治。在成虫期,可点黑光灯进行诱杀成虫。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统称。别名白地蚕、土白蚕、地狗子、杂拉虫。该虫种类繁多,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寄主范围广。
成虫食叶,一夜间可把一片地上的花木叶片吃光。主要取食花卉根部,导致整株枯萎而死亡。
形态特征
在江、浙一带以铜绿金龟子与大黑金龟子为害香石竹的蛴螬居多。
成虫:体椭圆形,长18-21毫米,宽8-10毫米,全体铜绿色,有光泽。头与前胸较狭窄而尖,小盾板为短盾形。前胸背板密生点刻。翅鞘黄铜绿色,有反光。翅基外侧略带隆起,翅鞘边缘为黑褐色,翅鞘上有纵行隆起纹4条。足黄褐色。腹部腹面黄褐色,有光泽。最后一节露于翅外。
卵:初产时椭圆形,或一端尖,弯似梨形,乳白色,后逐渐膨大,最后呈圆形。
老熟幼虫:体长23-30毫米,肥胖,常常弯曲呈C状,多数仰卧,白色或淡黄色。头大而向下侵 斜,黄褐色或棕色。
蛹:长20毫米,宽10毫米,淡黄色。腹部第一至七节背面各节间沿中脊沟两侧,有1眼形凹痕;尾节腹面半椭圆形。
发生规律
多数金龟子2年或1年1代,有少数1年完成2代的。最长的有6年完成1代。3龄幼虫在11月入土越冬,4-5月为暴食期,成虫在6月闷热天气、雨夜活动最盛,有趋光性。7月数量再次增多,尤其是在有机制多的地段。成虫出土后不久就开始交尾,经10天后产卵,将卵散产在根旁土中。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将香石竹周围的杂草清除,冬前适时翻耕土地,杀死土中越冬的蛴螬。
(2)物理防治 成虫盛发期即6月点黑光灯进行诱杀。
(3)化学防治 在成虫盛发期,可用乙刻1000-1500倍液,或依它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针对金龟子幼虫,可用地杀4-6千克/亩撒施后浇水,或土杀稀释1000-1500倍浇灌防治。在成虫期,可点黑光灯进行诱杀成虫。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菊潜叶蝇
分布与危害
菊潜叶蝇学名Phytomyza syngenesiae Hardy属于双翅目,潜叶蝇科。在我国南方、北方均有发生。主要为害菊花及菊科杂草等。该虫食性杂。
主要以幼虫潜入叶肉钻蛀为害,潜道纵横交错。造成叶肉被吃光,引起叶片枯萎。雌虫用产卵器刺破叶组织产卵,及雌雄成虫吸食叶片汁液,使叶片造成许多白点。
形态特征
成虫形似小苍蝇,雌成虫体长约2-3毫米,翅展6.3-7.0毫米。雄虫略小,体灰色至灰黑色,复眼红褐色。翅一对,透明,有紫色闪光。足黑色,腿节端部黄色。雌虫有漆黑色粗壮产卵器;雄虫腹末有1对抱握器。
卵长约0.3毫米,椭圆形,灰白色,略透明。
幼虫长圆筒形,长3.2-3.5毫米,蛆状;老龄幼虫体黄白色或鲜黄色。
蛹长约2毫米,纺锤形,羽化前黑褐色。
发生规律
该虫在南方年发生10代,在北方是以蛹越冬,江、浙一代越冬虫态不固定。在浙江杭州3月下旬可见成虫,4-5月为发生盛期,为害严重。夏季发生较少,秋季虫口回升,数量不多。成虫羽化后1-2天交尾产卵。一般江卵产在叶背近边缘处,幼虫孵化后即可取食。幼虫期共3龄,在气温为20度下,完成一代需14天。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在菊花凋谢后,将植株上部剪除并烧毁,发现受害叶及时摘除。附近有豆科、十字花科、菊科杂草要及时清除,减少虫源。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化学防治 在幼虫潜叶为害初期及时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毙克)1000倍液、5.7%甲维盐(乐克)乳油2500-3000倍液 ,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 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 。
分布与危害
菊潜叶蝇学名Phytomyza syngenesiae Hardy属于双翅目,潜叶蝇科。在我国南方、北方均有发生。主要为害菊花及菊科杂草等。该虫食性杂。
主要以幼虫潜入叶肉钻蛀为害,潜道纵横交错。造成叶肉被吃光,引起叶片枯萎。雌虫用产卵器刺破叶组织产卵,及雌雄成虫吸食叶片汁液,使叶片造成许多白点。
形态特征
成虫形似小苍蝇,雌成虫体长约2-3毫米,翅展6.3-7.0毫米。雄虫略小,体灰色至灰黑色,复眼红褐色。翅一对,透明,有紫色闪光。足黑色,腿节端部黄色。雌虫有漆黑色粗壮产卵器;雄虫腹末有1对抱握器。
卵长约0.3毫米,椭圆形,灰白色,略透明。
幼虫长圆筒形,长3.2-3.5毫米,蛆状;老龄幼虫体黄白色或鲜黄色。
蛹长约2毫米,纺锤形,羽化前黑褐色。
发生规律
该虫在南方年发生10代,在北方是以蛹越冬,江、浙一代越冬虫态不固定。在浙江杭州3月下旬可见成虫,4-5月为发生盛期,为害严重。夏季发生较少,秋季虫口回升,数量不多。成虫羽化后1-2天交尾产卵。一般江卵产在叶背近边缘处,幼虫孵化后即可取食。幼虫期共3龄,在气温为20度下,完成一代需14天。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在菊花凋谢后,将植株上部剪除并烧毁,发现受害叶及时摘除。附近有豆科、十字花科、菊科杂草要及时清除,减少虫源。
(2)保护和利用天敌。
(3)化学防治 在幼虫潜叶为害初期及时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毙克)1000倍液、5.7%甲维盐(乐克)乳油2500-3000倍液 ,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 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 。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金盏菊中金弧夜蛾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在我国河南及华东等地有均有分布。寄主有金盏菊、菊花、翠菊、大丽菊、蓟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吸食叶片为害,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毫米,翅展37—42毫米。头、前中胸部红褐色,后胸褐色。腹部黄白色。前翅紫褐色,有大的金色近三角形斑。
老熟幼虫长40毫米。头部小,胴部黄绿色。腹部第五至八节较粗,逐渐向前方缩小。步曲行走。
发生规律
该虫1年生2—3代。以蛹在寄主上越冬。4-5月羽化为成虫。成虫有趋光性。6-11月均可见到幼虫虫为害,以7-8月为害最烈。幼虫老熟卷叶筑一薄茧化蛹其中。
防治方法
(1)根据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2)在幼虫少量发生时,可用人工捕捉;也可用800~1000倍液50%杀螟松消灭虫害。
(3)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在我国河南及华东等地有均有分布。寄主有金盏菊、菊花、翠菊、大丽菊、蓟等。
该虫主要是以幼虫吸食叶片为害,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毫米,翅展37—42毫米。头、前中胸部红褐色,后胸褐色。腹部黄白色。前翅紫褐色,有大的金色近三角形斑。
老熟幼虫长40毫米。头部小,胴部黄绿色。腹部第五至八节较粗,逐渐向前方缩小。步曲行走。
发生规律
该虫1年生2—3代。以蛹在寄主上越冬。4-5月羽化为成虫。成虫有趋光性。6-11月均可见到幼虫虫为害,以7-8月为害最烈。幼虫老熟卷叶筑一薄茧化蛹其中。
防治方法
(1)根据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2)在幼虫少量发生时,可用人工捕捉;也可用800~1000倍液50%杀螟松消灭虫害。
(3)化学防治 在低龄幼虫期,可喷雾50%丙溴辛硫磷乳油(如国光依它)1000-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如国光乙刻)2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重点喷淋害虫危害部位 ,喷药时药液尽量接触虫体,连用2次,间隔5-7天。
0
0
文章
Miss Chen
2017年09月17日

#菊姬尽管蚜
分布与危害
菊姬长管蚜又名菊小长管蚜,是菊花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
危害症状:以若蚜、成蚜危害菊花,群集危害幼茎嫩叶,有的在叶背为害,使叶片卷缩,影响茎叶正常生长发育。开花前,还可群集为害花梗,影响开花。到秋后第二次盛发期群集危害花梗、花蕾,开花后还危害花蕊,并进入管状花瓣,严重影响花的质量和观赏价值。该虫分泌物还易诱发煤污病的发生。严重为害时,植株矮化或死亡。
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深红褐色,长2.0-2.5毫米;触角、腹管和尾片暗褐色;腹管圆筒形,末端渐细,表面呈网眼状。尾片圆锥形,表面有齿状颗粒,并长有11-15根毛。
有翅胎生雌蚜体暗红褐色,具翅一对。腹部斑纹较无翅型显著;腹管、尾片形状同无翅型,尾片毛9-12根。
若蚜体赤褐色。体态似无翅成蚜。
发生规律
菊小长管蚜每年发生10~20代,以无翅胎生雌蚜在留种菊花的叶腋和芽旁越冬。在温暖地区不发生有性蚜,北方寒冷地区冬季在温室或暖房中越冬。到三月初即开始活动繁殖。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繁殖盛期,5月上旬有翅蚜开始上升,5月中旬至为有翅蚜盛发期,6月下旬至7月下旬田间的虫口密度较低,8月初开始回升。9月中旬到10月下旬为第二次繁殖盛期,虫口密度出现第二个峰值。从11月中旬起以无翅孤生雌蚜集中向留种株或菊茬上越冬。当平均温度为20℃、相对湿度65%-70%时,完成一代历时约为10天。
防治方法
蚜虫繁殖快,世代多,用药易产生抗性。选药时建议用复配药剂或轮换用药,可用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如国光毙克)1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均可针对性防治 ,防治时建议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缩短用药间隔期,连用2-3次。
分布与危害
菊姬长管蚜又名菊小长管蚜,是菊花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
危害症状:以若蚜、成蚜危害菊花,群集危害幼茎嫩叶,有的在叶背为害,使叶片卷缩,影响茎叶正常生长发育。开花前,还可群集为害花梗,影响开花。到秋后第二次盛发期群集危害花梗、花蕾,开花后还危害花蕊,并进入管状花瓣,严重影响花的质量和观赏价值。该虫分泌物还易诱发煤污病的发生。严重为害时,植株矮化或死亡。
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深红褐色,长2.0-2.5毫米;触角、腹管和尾片暗褐色;腹管圆筒形,末端渐细,表面呈网眼状。尾片圆锥形,表面有齿状颗粒,并长有11-15根毛。
有翅胎生雌蚜体暗红褐色,具翅一对。腹部斑纹较无翅型显著;腹管、尾片形状同无翅型,尾片毛9-12根。
若蚜体赤褐色。体态似无翅成蚜。
发生规律
菊小长管蚜每年发生10~20代,以无翅胎生雌蚜在留种菊花的叶腋和芽旁越冬。在温暖地区不发生有性蚜,北方寒冷地区冬季在温室或暖房中越冬。到三月初即开始活动繁殖。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繁殖盛期,5月上旬有翅蚜开始上升,5月中旬至为有翅蚜盛发期,6月下旬至7月下旬田间的虫口密度较低,8月初开始回升。9月中旬到10月下旬为第二次繁殖盛期,虫口密度出现第二个峰值。从11月中旬起以无翅孤生雌蚜集中向留种株或菊茬上越冬。当平均温度为20℃、相对湿度65%-70%时,完成一代历时约为10天。
防治方法
蚜虫繁殖快,世代多,用药易产生抗性。选药时建议用复配药剂或轮换用药,可用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如国光毙克)1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均可针对性防治 ,防治时建议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缩短用药间隔期,连用2-3次。
0
0